工匠精神打造单染色体细胞的奇迹——覃重军研究员Nature文章分享会在汉圆满召开
2018-08-06 10:09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覃重军研究员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中科院上海植生所覃重军研究员介绍道,酿酒酵母是最低等的单细胞真核生物,有很多基因跟人类同源,其研究模式多可以推广至人身上(如端粒和自噬的功能),是很重要的研究模型。在这项研究中,覃老师及其团队以含有16条染色体的酿酒酵母为模型,通过连续的染色体末端融合和着丝粒删除,最终构建出只含有一条功能性染色体的酵母。之后他们通过Hi-C技术发现,单条染色质酵母的三维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着丝粒和端粒相关的染色质之间的互作发生大量消失,33%的染色体内的互作被保留下来了。同时他们分析了与野生型的酵母的转录组和表型,发现两者几乎是一样的。

五年的探索和创新,终于诞生世界领先的成果,但是成果的背后却隐藏着旁人无法预知的艰辛。国际知名合成生物学家JefBoeke团队的追赶、Nature编辑的严格评审,单染色体酵母人工合成的背后,是深度的思考和对自我的超越。覃老师在总结这项研究成果时,一直在强调“工匠精神”,正是这种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的研究态度使中国科学家在竞争中胜出,成果走在了世界前列。覃老师感谢菲沙基因三维基因组团队的辛苦付出,为论文发表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并赞扬道,“他们有一种工匠精神,是一个很有科研精神、奉献精神和爱国精神的科学团体。”

菲沙基因创始人陈东生先生

菲沙基因创始人陈东生对与会嘉宾表示了感谢。对于中国团队首次在全世界合成了只有一条染色体的酵母并被《Nature》杂志发表,感到非常激动, “如果没有覃老师最初的创新想法和锲而不舍以及团队的付出,就不可能有这么有意义的科研项目。创业和科研都是一个非常艰苦卓绝的历程,一个有影响力的新技术的开发,以及一篇高水平文章的发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间少不了团队的专注和各种资源的支持。”

陈东生在致辞中还特别强调了菲沙三维基因技术——HiC技术在此次研究中的运用,该技术自2006年发表以来,已经在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公司积累了很多创新与专利技术。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中,HiC功不可没,其对酵母染色质的三维结构进行比较研究,探索了其功能和结构的关系。他相信,该技术对未来微生物、动植物、人类疾病等生命科学领域都将有着巨大的帮助。

Nature Research机构合作经理张真真女士

Nature Research机构合作经理张真真在演讲中首先为与会嘉宾带来了一段《Nature Research》中国区总监保罗•埃文斯先生对这项研究的视频祝贺。保罗•埃文斯先生说:“希望借此机会表达我们对于今天发表的一篇《Nature》论文‘创造功能性单染色体酵母’的激动之情,这篇《Nature》论文的所有作者均来自中国,显示了中国在建立起可持续的科研生态体系方面的投资和众多努力,这样的科研生态体系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开展和探索关于生命的基本问题。“ 紧接着,张真真向嘉宾介绍了Nature系列期刊的基本情况以及其所反应的中国科研现状。据介绍,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中国科学家的发文数量快速增长,目前全球SCI文章中有20%来自中国(数据来自2015年),论文总数量已超越美国。中国也是继伦敦,纽约之后全球第三大Nature编辑部。

菲沙基因三维事业部总经理周帆女士

菲沙基因三维事业部总经理周帆对能够参与覃老师本次的课题以及菲沙基因三维基因组研究团队这段时间的共同付出表示感谢。随后她对菲沙三维基因组学做了简介,并详细介绍了菲沙基因三维基因组学产品HiC、ATAC-seq及其在本次研究成果中的应用。鉴于目前国内从事三维领域研究的人员较少,周帆还介绍了其公司开展的线下培训学习班,希望可以共同促进该科研领域的发展。

武汉菲沙基因信息有限公司在此研究中承担了部分重要工作,菲沙利用三代测序技术组装出了酿酒酵母基因组序列近完成图;三维基因组团队分析了酵母中染色体空间结构及基因互作所经历的变化,最终利用三维基因组技术窥探人造生命的奇迹。

对行业及企业来说,武汉菲沙基因信息有限公司深耕三维基因组技术4年,联合国内外知名三维基因组研究专家,开发出领先的Hi-C/ATAC-seq等实验及信息分析技术。该成果能够在《Nature》上发表,表明三维基因组学的研究前景巨大,同时肯定了菲沙基因在该领域的工作。登高更见远,菲沙基因将继续深化三维基因组技术开发,开发更优质的科研服务产品,为三维基因组学在生物医学及农业中的应用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