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人工合成的与植物激素具有类似生理和生物学效应的物质。在西瓜定植到田间后应用最多的是促进西瓜坐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目前在生产上使用最多的就是氯吡脲(CPPU)。西瓜是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必须授粉后才能坐果。在早春设施栽培时,部分省份由于阴雨天比较多,西瓜植株雄花开放少,采用人工授粉存在授粉困难、无法坐果,而使用含有CPPU等物质的生长调节剂处理的西瓜植株具有成本低、坐果率高的优点,因此在西瓜生产中得到一定程度应用,一般都是在雌花开花前后施用,主要应用在设施西瓜的早春生产中,露地西瓜生产无需施用。
目前已有多篇国内外文献报道了施用CPPU对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普遍认为CPPU具有诱导西瓜单性结实、提高西瓜坐果率和促进西瓜果实膨大的作用,因此,CPPU通常也被称为“坐瓜灵”。
西瓜“爆炸”的真正元凶倒是谁?
世界各国对农药实行登记制度,只有经过登记的农药才允许在市场销售和使用。在农药登记过程中,政府部门对药剂的环境安全性进行严格审查,获得登记的药剂都是被证明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安全的药剂。美国环保局于2004年9月批准氯吡脲作为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葡萄和猕猴桃上使用,认为CPPU是一种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果实膨大、提高坐果率,增加产量,延长葡萄和猕猴桃的冷藏时间,而不影响果实数量,并保持了果实的品质。欧盟于2006年1月也批准CPPU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猕猴桃上使用。在日本,CPPU是一种在农业上被广泛使用的化学物质,被用来提高猕猴桃、葡萄、梨等的产量和品质,同时用来提高西瓜、甜瓜和南瓜的坐果率。氯吡脲最初于1992年在中国获得临时登记,并于2007年获准氯吡脲原药和0.1%氯吡脲可溶液剂的正式登记。
关于CPPU使用后在西瓜上的残留分析,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陈长龙等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在四个省份开展的田间试验和残留分析表明,氯吡脲在西瓜中消解较快;西瓜收获时,西瓜果实中未检出氯吡脲残留;土壤消解研究表明,西瓜收获时,土壤中也未检出氯吡脲残留,充分表明在西瓜上按推荐剂量使用CPPU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