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瑞森: 让中国贻贝粘蛋白走向世界
veradai
2013-07-26 05:00

国际上每毫克的产品售价以百美元计算,全球范围仅5家生产企业。这种名为“贻贝粘蛋白”的生物新材料,展示的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新“蓝海”。位于高新区生物医药加速器内的江阴贝瑞森生化技术有限公司,就是全球5家企业之一,也是国内唯一一家提取并创新应用贻贝粘蛋白的企业。

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顾铭指着蓝白相间的LOGO向记者解释说:贝瑞森,名字中涵盖了公司产品的原材料——贻贝、公司的技术支撑——瑞典顶尖生物技术,以及公司的愿景——像森林一样茂盛。“打造中国自己的生物新材料产品,将中国贻贝粘蛋白产品推向世界,”这是顾铭的创业梦。


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今年41岁的顾铭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完成博士研究后,2004—2007年,顾铭在瑞典Uppsala大学生物医学中心完成博士后研究,并在Uppsala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顾铭在导师Jan-Christer Janson教授带领下,启动了对贻贝粘蛋白项目的研发。

一谈起贻贝粘蛋白,顾铭就激动起来,“通俗地说,这是一种生物胶水。”一些海洋贝类能在近海耐受波浪冲击,依然固定于岩石上,是因为其足丝腺能分泌足丝,足丝的主要成分就是这种名为“贻贝粘蛋白”的蛋白胶。贻贝粘蛋白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提取后,可作为医用粘合剂,用于眼科手术、皮肤组织粘合、骨骼粘合等;也可作为外伤喷涂剂,用于烧伤、烫伤、手术等造成的皮肤、粘膜修复、神经修复等,具有良好的抑菌、止痛、止痒、促进愈合的作用。

在研究中,顾铭了解到,美国研究贻贝粘蛋白的应用已有30多年,日本、韩国紧随其后,而我国自主研发的贻贝粘蛋白产业则为零。这深深地刺激了顾铭的神经,她决定将国外深造产生的这项科研成果带回祖国,填补国内贻贝粘蛋白产业的空白。

两次卖房,痴心创业终不悔

贻贝粘蛋白项目在瑞典和北京积累了5年半,完成了小试和中试试验,顾铭觉得,是时候把实验室产品产业化并推向市场了。由此,顾铭带着她的梦想踏上创业路。

从2010年开始,顾铭辗转北京、天津、浙江、山东、广东等地,为自己的项目落地进行实地考察。当年11月,顾铭第一次来到江阴,4个小时后,她就作出了决定:落地江阴,产业化实施贻贝粘蛋白项目。“江阴各级政府部门办事的高效和真心为企业服务的态度打动了我。”顾铭说。2011年1月,江阴贝瑞森生化技术有限公司在江阴高新区生物医药加速器内注册成立。

建设符合医疗器械III类要求的净化生产区和无菌生产区,配套空调机房,纯化水、注射水、纯蒸汽制备间,生物学检测,理化检测,研发实验室……成立伊始,顾铭就致力于打造一个接轨国际的现代化生物医药企业。

生物制药行业是一个门槛高、周期长、高投入的行业。尽管江阴市给顾铭提供了创业启动资金、风险投资、担保银行贷款等一系列资金方面的扶持,但仍有大量的资金缺口需要顾铭和她的创业团队自筹。2012年7月,当公司的运行资金面临紧张的时候,顾铭义无反顾地卖掉了在北京的一套房子,将卖房所得的250万元全部投入到公司的运行中去。今年3月,公司的新产品在市场推广期再次面临资金困窘,顾铭又一次变卖了另外一套房产,筹集资金90万元投入贝瑞森。现在,顾铭在北京的家人只能租房住。“我觉得卖房并不是一件坏事,”顾铭说,“它让我彻底离开了北京,全身心地投入到贝瑞森的事业中去。”

两次卖房的经历和顾铭一往无前的创业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她的创业团队,也吸引了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贝瑞森。现在,公司的员工从注册时的9人发展到40人,由生物化工、生物工程、微生物学、药理学、仪器仪表、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个专业的优秀人才构成。其中,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占创业团队人员近一半。公司还特聘了美国工程院院士C. A. Floudas作为高级技术顾问,致力于高端产品的研发。

目前,贝瑞森已经具备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从最初仅有医用生物粘合剂一个产品,发展到包括生化试剂、创面修复材料、创面保护材料、涂层、医用生物粘合剂、生物医药等6大系列11个产品,产品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申请国际发明专利3项。

“这是国内罕见的创新型医疗器械产品,”国药局医疗器械审评专家奚廷斐教授如是评价贝瑞森的贻贝粘蛋白产品。眼下,贝瑞森的贻贝粘蛋白产品已经成功进入北京积水潭医院、第304医院、北大口腔医院、北京同仁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和北京军区总医院等单位的骨科和烧伤科,开展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瑞典的一家医疗器械经销商也在6月向贝瑞森抛来“橄榄枝”,有望成为贝瑞森首个国际客户。